非传统货币政策有以下几种:
1. 直接信用控制:这是中央银行采取的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政策,比如规定利率最高限。
2. 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3.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政府债券,以此调节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
4. 调节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5.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
6. 信贷计划: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达成协议,规定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应保持的贷款规模和投放方向,以此调节货币供应量。
7. 利率管制:中央银行制定利率政策,直接决定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贷款利率水平。
8. 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国际收支。
9. 金融监管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10. 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中央银行不断探索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非传统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的除传统货币政策外的其他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 公开市场操作:通过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控制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走廊:通过设定利率上下限,控制市场利率波动范围,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
3. 准备金要求: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4. 贷款担保: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特定领域或企业提供贷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5. 汇率干预: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本币汇率和国际贸易。
6. 窗口指导: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指导性意见,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投向。
7. 贷款额度控制:通过控制商业银行贷款额度,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
8. 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将存款缴纳准备金,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9. 利率市场化:通过逐步放开利率管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
10. 宏观审慎政策:通过评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风险,采取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以上是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类型,这些政策措施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进行调整和运用。在实践中,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政策组合,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